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在没有听到反对意见之前不要贸然行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5/28 19:19:1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刚到美国时,我和同学聊起一件事,就是美国议会里总有一些提反对意见的人,甚至有人为了反对而反对。很多时候,一件事情该做还是不该做是很清楚的,直接投票表决就好,他们却要争辩那么长时间。我问同学,在这种投票结果没有悬念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争来争去呢?他们告诉我,凡事总有“两面”--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当大家一致觉得一件事只有好的一面时,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坏的一面,很可能是大家认识不够深刻,没有看到一些盲点。而那些没有被发现的问题,一旦发生,后果可能极为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

  他们看待事情的这种态度,对我非常有启发。从此,对于那些人们都觉得好的事情,我会格外小心,因为我们可能忽视了它们的问题。为了避免认识盲点造成的灾难,我总是要多听一些意见,看看有没有疏漏,以免掉进坑里。如果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会分析那些令人担心的情况是否很可怕;如果很可怕,就一定要找到防范措施后再开始实施原先的计划。

  有人可能会说,这和中国古人的一些智慧不谋而合,比如,“众利勿为,众争勿往”。确实如此,这就是人性相近的一面。日中则移,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自然界的铁律。凡事到了头,就要格外小心。世界上每一次股灾,都是在人们欢呼经济形势大好,股市即将创造新高的时候发生的,而不是在有人质疑股市偏离了基本点的时候。众人都认为有利可图的时候,就会产生那种狂热的状态。

  我后来在做投资时,对这个道理深有体会,并且一直恪守一个原则,就是在没有听到反对意见之前绝不贸然行事。比如,如果我们基金的所有合伙人都觉得某一个项目好得不得了,需要马上投资,我就会特别小心,因为这说明两件事:其一,我们的见识不够,可能有些东西没有看懂、看透,有点盲目乐观,因此发现不了问题,而不意味着项目没有问题;其二,投资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了,再去投资通常是做所谓的“接盘侠”。

  2017 年,中国某家互联网公司的负责人问我,是否会出现一家基于区块链的公司颠覆美国的谷歌、亚马逊、脸书或者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我告诉他,有这个危机意识,就已经避免了一大半的麻烦。但是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区块链已经属于趋之若鹜的技术,即使它再强大,上述几家公司也早有防备了。真正能够颠覆上述大公司的新公司,一定是使用没有被广泛关注到的技术,以至于大公司对此有认识盲区的公司。

  “众利勿为,众争勿往。”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但是能够做到的人或公司并不多。中国的创业圈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有一个怪现象,就是美国一旦出现一家新奇的公司,中国就会出现一大堆类似的企业。谷歌收购了YouTube(视频网站),中国就出现一大堆视频网站,而且现有的互联网公司也加入这场大战,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一家公司能挣到钱。类似地,有很多模仿 Groupon(团购网站)的团购公司,被模仿的对象在美国都不太成功,更别提成千上万家复制它的公司了。很多投资人以为抢一条所谓的“赛道”就能分一杯羹,岂不知众人相争,最后只有一个结果一-相互碾轧致死。“众争勿往”这个道理古人都懂得,现在很多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反而忘记了,可谓利令智昏。

  在美国,如果一个十字路口附近开了一家加油站,那么第二个人就会开一家便利店或者其他店,反正不会再开加油站了。第三个人可能会开一家快餐店,第四个人开一家咖啡店,于是十字路口有4家不同的店,大家都有生意做。我们做事喜欢扎堆,第一个人开一家快餐店,第二个人也来开一家同样的店,于是十字路口开了4家快餐店。

  我曾经对比过中国一流大学和美国一流大学。在中国,好大学都长一个模样-争的都是科研经费多少、论文数量、院士人数等。如果把中国名牌大学简介中关于地点和校名的短语用“某地某校”替代,那些介绍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们常常认为研究型大学就是好大学,于是,二流、三流的大学都想把自己建成研究型大学,这种事情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违背了“众争勿往”的原则。

  美国的好大学则不同,每一所学校都强调自己的特色,排名前25位的大学都不同。它们在设置学科时会考虑必要性,会考虑某个学科是否已经有太多学校设立了。

  中国不仅大学缺乏特色,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在申请名校时的做法也是千篇一律。先拼成绩,成绩接近就拼特长,比如奥数、音乐、体育等。实际上,当一种特长被很多人掌握之后,就不叫特长了。真正的特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发展。一个身高1.6米的男生,投篮再准也成不了专业篮球运动员;同样,一个数学在班上排名后50%的学生非要学奥数,也是勉为其难。在美国申请好大学,特长要有创意,被录取的人常常不是成绩最好的,而是有鲜明特色的。

  我以前也喜欢凑热闹,觉得别人都做的事情一定有道理,自己不做肯定会吃亏。但现在,我渐渐习惯先听反对意见,把各种可能的坏消息都考虑到了,再决定是否要做。因此,如果一件事大家都觉得有好处,我通常就不做了。那些事情,要么有大家都没看到的风险,要么众人都觉得有利可图,其实已经没有利润空间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