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小游戏单机游戏手机游戏游戏攻略网络游戏游戏评测游戏资讯游戏策划
 “后疫情时代”拉开序幕IVD…
 25人H巫妖王冰冠城塞最后一…
 最后的战争
 九次神风都活命不够昭和的佐…
 战双帕弥什:分享一个免疫之…
 致命诱惑 游戏中的“露点”…
 成立一年获2500万元天使融资
 DNA 是个人信息的终极密码
 中科院、麻省理工博士纷纷入…
 阴阳师体验服2月15日公告魂…
 中国一级市场5年完成1039个…
 国际乒联公布2月份最新世界…
 2-0到3-2!国羽让球迷惊出一…
 部落_部落最新资讯-站长之家
 国羽两项排名世界第一!戴资…
 一声长叹!男单全军覆没!女…
 1955年东京一个女高中生提着…
 科学网—西洋镜
 河南一捡破烂老太偷走路边书…
 湘西团结报
 亚洲厨卫城挑起大任 公益捐…
 【SYQ】建筑】迷你世界:纯…
 原神稻妻石板任务攻略 稻妻…
 邓伦唱歌忘词疯狂道歉与宋小…
 安室透vs赤井秀一这对cp我爱…
 暗黑破坏神的这套题你能答对…
 故土点评:一次勇敢的尝试
 Sinan Dinc合成策略游戏《M…
 合并动物小镇(Fantasy Merg…
 双人生存类游戏分享 2个人一…
 层叠世界
 梦幻新房 官方版
 拍拍部落_52pk新游戏频道
 御剑情缘资讯_御剑情缘新闻…
 最火的游戏排行榜十大2023 …
 问道-精准属性解读 精准技巧…
 作业疯了怎么毕业 作业疯了…
 作业疯了全年级视频攻略 作…
 DNF:大飞空时代攻略详解!…
 “这个时候最适合接吻了~”…
 作业疯了全奖杯解锁条件汇总…
 直接“三杀”一部深夜番引发…
 “为爱发电”不是up主侵权的…
 明日方舟:B站主播贼喊捉贼…
 那些“不务正业”的“伪”原…
 现实中的张译是这样的人:饭…
 《我是大东家》海上争霸超详…
 超能世界娜塔莉强度怎么样
 《千年手游》超详细攻略看完…
 汉化破解版lsp游戏直装
 超能世界深渊之城地狱难度攻…
 流言板]迷人微笑!今日布朗…
 小花仙下载_小花仙v320免费…
 梦幻西游
 和平荣耀荒野枪战
 零宣发拿下98%好评率三上真…
 看完《猎罪图鉴》身为美术生…
 娶了初恋的李健夫妻约定“丁…
 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双胞胎…
 2022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总部…
相关文章
国羽8胜5负!女子比男子…
Steam最受欢迎游戏推荐玩…
世界杯火力后卫组合
法国世界杯目前战绩
国羽10胜2负!男单大获全…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游戏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游戏资讯网 >> 游戏攻略 >> 正文
高级搜索
“后疫情时代”拉开序幕IVD与生命科学新常态令人期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2/19 6:13:50 | 【字体:

  2022年,我们历经了疫情三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也在年末新的防疫政策调整下有了全新的开始。回溯过去三年,IVD与生命科学相关企业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众多企业有了根本性的命运改变与发展,行业格局借此再次重塑。

  与此同时,无数重大瞬间勾勒了2022年IVD与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数十家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推出后又快速进入集采通道;达安基因针对部分试剂主动调整价格体系,部分试剂价格降幅达90%。另一方面,华大智造赢得与illumina专利纠纷后又成功登陆二级市场,在测序仪领域打破海外垄断;生命科学智能自动化厂商镁伽科技完成3亿美金年内最大规模融资,成为生命科学智能化赛道愈发火爆的一抹缩影;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商态创生物1.2亿美元的D轮融资,多产品量产落地;齐碳科技7亿元单笔融资,向“量产无人区”挺进,成为穿越资本寒冬的一匹黑马。

  毫无疑问,国产替代、平台化和出海成为2022年IVD与生命科学赛道的关键词。当IVD传统项目进入大规模集采通道和内卷加剧时,资本市场也同样开启了价值重塑。上游端,纳微科技借疫情中的供应链危机成功进入制药产业链,三年营收持续攀升至2022年7亿元左右,再创佳绩,相关原料、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成为市场关注重点,国产替代势不可挡;中游端,在国产厂商加速内卷大背景下,创新求突破、平台化多元布局和出海成为突破口;下游端,借助数字化、自动化等解决方案又或者合成生物学概念下的产业替代作用,降本增量成为主旋律。

  无论如何,随着2022年11月底新的防疫政策调整,真正的“后疫情时代”正式拉开帷幕,2023年IVD与生命科学产业何去何从成为企业和资本思考的重点。至此,牛氪资本IVD与生命科学组从三个维度(私募融资、IPO和兼并重组)复盘2022年的市场交易情况,洞察产业和资本,探索未来发展趋势,挖掘机遇。

  回顾2022年,IVD与生命科学行业全年私募融资活跃度再创新高,交易达284起,同比上涨26.22%,合成生物学、上游所涉及的原料、试剂与耗材和仪器设备等继2021年火热后继续位居前列,质谱、多组学等赛道继续升温,实验室自动化等赛道异军突起。整体看,与2021年相比,超重磅交易数量及单笔融资纪录继续减少,但企业融资数量有所提升;与此同时,IPO上市大幅减少,全年新增上市企业7家,且破发频频;此外,尽管2022年少了像迈瑞医疗(300760.SZ)收购海肽、圣湘生物(688289.SH)拟收购科华生物(002022.SZ)这样的重磅事件,但平台化布局下产业资源整合悄然兴起,全年兼并重组事件17起。

  私募融资方面,2020-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IVD与生命科学融资数量达到284起,增长26.22%(VS2021年 225起);合成生物学、上游端等成为资本热捧的对象,质谱、多组学、实验室自动化等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对比之下,肿瘤早筛、mNGS、单细胞测序等细分领域继前两年火热后,逐渐回归理性阶段。

  整体来看,全年私募融资交易集中进一步向早期阶段聚集,成交活跃度依然在北京、长三角以及珠三角。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2年A轮及以前融资数达166起(VS2021年 112起),较2021年增长48%。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北京等企业受到投资机构更多关注,交易数量分别为61起、50起、49起、43起和40起,占全年总交易额的85.56%。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与2021年14笔超5亿元重磅融资相比,2022年仅6家企业完成超5亿元融资,单笔融资超7亿元的融资仅3笔。其中,生命科学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镁伽科技完成3亿美元C轮融资,震撼市场;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商态创生物1.2亿美元的D轮融资,多个合成生物产品落地量产;四代测序仪提供商齐碳科技于2022年底完成单笔7亿元交易规模,这也是继年中安序源7,000万美金后,测序仪领域当年最大笔融资额。生命科学自动化、合成生物学、测序仪……重磅交易所处细分赛道,正是2022年资本热捧的领域所在。

  从融资节奏看,2022年IVD与生命科学企业融资节奏整体放慢,年内完成融资2轮及以上的企业数量明显下降。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全年完成2轮及以上的企业共24笔(VS2021 30笔)。从细分赛道看,与2021年早筛、原料、mNGS等热门赛道的快速融资相比,今年融资节奏较快的赛道明显切换。合成生物学、上游仪器与设备等备受瞩目。百葵锐、柯泰亚、擎科生物、引航生物等合成生物学领域公司持续完成2轮融资,青元开物、中博瑞康、赛纳生物、跃线)等上游设备厂商持续受到资本关注。

  对比2021年和2020年,2022年资本追捧的热门赛道切换明显。除上游原料继续受到市场关注,合成生物学、上游仪器与设备、多组学、实验室自动化等备受瞩目。对比之下,早筛、mNGS等细分领域历经了前两年投资热浪后,无论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融资节奏等,都开始回归理性。

  作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兼未来生产的重要补充方式,随着2021年Ginkgo上市,合成生物学在国内迎来春天。继2021年热浪后,合成生物学继续成为2022年国内IVD与生命科学领域最耀眼的明珠,在过去不到2年的时间里,合成生物学领域涌现出大量初创企业。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2年,合成生物学赛道共35家企业发生41笔融资交易,涉及已披露交易金额约50亿元,企业融资阶段范围覆盖了从种子轮到C+轮,但早期阶段居多,涉及上游工具层、中游平台层和下游产品层等相关企业。其中,态创生物A+轮融资1.2亿美元,成为该领域本年度最大单笔融资额。

  从融资节奏角度,擎科生物、引航生物、柯泰亚、益杰立科、德默特和百葵锐等6家企业年内完成了2轮融资。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合成生物学基于生物信息学、DNA合成技术、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应用领域覆盖医疗健康、科研、化工、美妆、材料、食品、农业和能源等细分。

  与传统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区别,合成生物学专注于核心生命元件的设计、构建与优化新生物组分,包括酶、“电路”和生物系统,从头设计或编辑现有基因。合成生物学中最强大的工具之一是DNA合成技术。在过去15年中,基因合成的成本下降了10倍,由此促进了合成生物学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合成生物学主要由北美主导,其次是欧洲,亚太是第三大市场。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达到95亿美元,预计2026年全球达到307亿美元,中国合成生物学2025年预计70亿美元。

  融资方面,近年来全球合成生物学概念相关投融资市场活跃。根据SynbioBeta数据,合成生物学领域融资从2011年的4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34亿美元,CAGR达到37%,其中2019年-2021年合成生物类项目的融资事件分别为276起、352起、458起,对应的融资金额分别为46亿美元、78亿美元及134亿美元。从投资领域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医疗、食品及饮料开发、生物体设计、自动化生产平台及能源应用开发等。

  考虑合成生物学在基因设计、菌株改造、产物功能性质的鉴定、分离纯化、放大量产等方面存在多学科知识交叉,需要企业长时间经验积累,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真正的合成生物学领军者,国外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如Amyris、Ginkgo Bioworks,前者市值目前仅剩下6亿美元,后者市值38亿美元。国内,具有合成生物学概念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凯赛生物(688065.SH)、华恒生物(688639.SH)、华熙生物(688363.SH)等,几家上市公司市值也在合成概念热浪中不断创造新高。

  从产业链角度,合成生物学上游由提供基因合成、编辑等底层技术公司构成,包括金斯瑞生物科技(基因合成领域)、百奥赛图(基因编辑领域)、华大智造(基因测序领域);产业链中游为从产品研发到放大生产的产品型和主攻平台搭建的合成生物学公司构成;下游为合成生物制造产品的终端客户,由于产品种类涉及多个行业,合成生物学整体产业结构也更加丰富。目前来看,合成生物学选品仍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为主,主要集中在化工能源、医药、食品领域较多,未来随着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入研究,合成生物学有望创造新需求。

  复盘海外Amyris等公司发展路径发现,从实验室走到工业界,借助能落地的技术突破,系统性地打通产业转化的路径是合成生物学领域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具体而言,合成生物学企业面临三大核心难题,一是研发,二是选品,三是大规模生产,即产业化能力。

  研发体现一家合成生物学企业的技术、平台、人员等多方面的软实力,研发效率和成本是产品后续工业化的基础。合成生物学的目的是设计符合标准的生物系统,基于工程设计原则利用工程可预测性控制复杂系统构建的“设计-构建-测试-学习”循环(DBTL)逐渐成为合成生物学的核心策略。在生物制造领域,DBLT循环四个阶段循环往复可以成功构建需要的细胞,生产出合适的产品。

  合成生物学关键底层技术包括DNA的合成、编辑、组装、测序,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分子生物学、酶学、微生物学、发酵科学、分离科学、反应工程以及有机化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国内主要代表公司有金斯瑞生物科技、擎科生物等,其中后者在2022年完成合计6亿元两轮融资;新兴公司包括芯宿科技、倍生生物、力文所等侧重DNA合成,或蛋白、物种设计的早期阶段企业。

  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需求也逐渐提升。当前,人工智能已在元件工程、基因线路、代谢工程、基因组工程中广泛应用,将合成生物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成本明显降低,成功缩短研发周期并扩大研发可能。以Deep Mind旗下Alpha Fold平台为代表,目前该平台已可预测的蛋白质结构超过2亿,来自于100万个物种。基于Alphafold2,科学家有望设计出自然界不存在的具有更高催化效率的或是具有未知催化功能的酶,从而开发出更加高效的代谢线路或是合成自然界中目前无法生物合成的物质。但人工智能在合成生物中的应用仍处在初期,应用常常局限在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DBTL全循环实现智能化尚为数不多,且在数据、建模/算法、评估/指标等方面存在局限与挑战。国内公司以智峪生科为代表,2022年5月,智峪生科也完成PreA轮融资。

  选品的重要性涉及产品的市场前景(景气度、成熟度)和可替代性(成本、环保),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之一。对于终端产品,相关经验法则显示,新产物需要降低至少20-30%的成本,或者是有新功能,才能令客户有动力从旧有的产品体系中迁移出来。同时,合成生物学的替代作用可能需要5-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此外,产品体系从技术走向商业化涉及的动辄千万级的投入,都使得选品成为商业成败的关键。

  第一层是替代路线对应的大宗化学品。这一类主要针对有某种潜力的化工品,通过更低成本和更绿色方式实现替代,更容易在短期获得成功。此处选品主要从是否有生产成本优势考虑(生产除了硬成本外,还需考虑传统化工法的绿色成本),包括菌株本身的生产效率和后端发酵工艺及分离技术。例如凯赛已经拥有二元酸全球最大产能,也是巴斯夫重要的供应商。这就是盯着一种大单品,抢占这一细分领域全球市场份额的策略。

  第二层是替代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目前,很多精细化学品应用不足的核心,主要涉及价格贵、生产难度大,如果能通过合成生物学的办法做低成本并令其对应的小众产品大众化且放大体量,或许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

  第三层是附加值极高的产品。比如药物中间体,角鲨烯类的护肤品成分等,一克可售价几千块,不需要特别大的产能,可能是小几十亿美金的市场规模,但单价高。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最后一步在于放大生产。大规模生产决定企业生死,是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方向)必须要跨越的核心难题,产业放大难度主要涉及早期菌株设计和后期纯化量产。以Amyris的生物燃油和Zymergen的光学薄膜为例,二者均只关注于前期设计,忽视了后期产能放大的问题,导致最终没有得到产业的认可和使用。

  放大生产涉及产品可行性,发酵工艺,放大规模,生产成本,能耗,温室气体排放,污染控制等问题。目前放大生产模式以发酵工艺为主导。由于微生物发酵生产过程中温度、pH值、代谢产物积累等都将影响发酵的结果,因此在放大生产过程中,对于代谢调控、微生物鲁棒性等要求很高。

  类比Ginkgo Bioworks的成功和Zymergen的失败,后者上市后由于油价下跌,管线选品出现问题,股价大幅下跌,陷入困境。2022年10月,Ginkgo作价3亿美元完成收购Zymergen,也是合成生物行业迄今为止最为重磅的交易。对比之下,2008年成立的Ginkgo,历经草创阶段前5年的艰难困苦后,自2014年完成12万美元种子轮融资,Ginkgo在短短6年间获得了近8亿美元的融资金额,2017年Ginkgo的估值超过了10亿美元,2019 年来到了48亿美元,2021年9月17日,Ginkgo估值150亿美元正式与Soaring Eagle Acquisition Corp.完成 SPAC合并,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为“DNA”,新公司的估值达到175亿美元,包括获得的25亿美元的资金。

  Ginkgo的发展史给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后来者们带来了无数的启发。与Zymergen基于平台对不同B端产品管线进行研发布局不同,Ginkgo是个典型的平台型公司,主要布局在生物铸造厂设计、重建或制造、测试新型微生物,通过不断优化的生物铸造厂解决方案,打通上下游核心技术,提供平台化的多维服务,进而赋能多领域的产品层应用,构建生态。

  事实上,基于海外前车之鉴,目前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相关公司多以平台型发展,代表性企业包括蓝晶微生物、态创生物、微构工厂、瑞德林等。与国外相对漫长的产业化道路相比,国内代表型企业除了精准的平台型发展规划,几乎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的转产和商业化路径,以及随之暴涨的估值及大笔融资。

  具体地,蓝晶微生物继2021年度完成累计7亿元融资后,2022年初再度融资8亿元,作为平台型企业,公司围绕PHA和再生医学材料、美妆新功能成分、新型食品添加剂、工程益生菌等应用方向快速推进新产品的研发。根据规划,2022年1月公司首个产品管线—生物可降解材料PHA的年产25,000吨「超级工厂」在江苏盐城滨海正式开工建设。2021年成立的态创生物,成立当年收入近亿元,至2022年3月已完成来自九合创投、真格基金、君联、IDG等机构的四轮融资,公司成立10个月融资过亿美元,目前已实现小分子肽、赤藓糖醇等30种物质量产,年产量超万吨,2022年可完成数亿元的营收。作为清华大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微构工厂自2021年2月成立以来,在成立未满1年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天使轮及A轮融资,累计融资3亿元,公司旨在利用前沿的“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平台建设“超级细胞工厂”,进行生物降解材料PHA、医药中间体四氢嘧啶、尼龙56前体戊二胺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2022年底公司投后估值约为19.6亿元,背后聚集了红杉中国、义翘神州、混改基金等一众知名VC、产业资本及政府平台。成立于2017年的瑞德林旨在打造“绿色生物智造平台”,率先将生物合成技术应用于以氨基酸、糖、核苷酸为单体的“生命分子”的商业化生产,产品应用覆盖功效护肤、生物医药、营养健康、动物保健、绿色农业、生物材料六大领域,以合成生物技术推动特色产品降本放量,2022年底完成近3亿元B轮融资。

  作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合成生物学在未来10年内将对各个行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医学、美容等或将在5年内迎来一定的产品替代和/或工艺改进,纺织品、食品、农业、化学品等细分也都将受到合成生物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牛氪资本长期关注合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并将特别关注在研发、选品和放大工艺上具有突出能力的标的。

  随着国家对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重视,疫情推动下检验检测产业跨越式发展,资本热浪下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推动,以及纳微科技、诺唯赞在2021年的先后上市并受到资本热捧,IVD与生命科学相关上游原料、试剂及耗材,自2021年始成为了资本市场重点关注的对象。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2年国内IVD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原料与耗材相关企业融资持续发力,全年共24家企业发生27笔融资交易(VS2021年 22起)。其中,耗材类企业成为2022年“出圈”对象,药包材料提供商三海兰陵完成5.76亿元A轮融资领跑国内年内单笔最大规模融资额,赛普生物、耐思生物等均完成数亿元融资。

  上游原料、试剂和耗材领域,特别是酶、微球、填料等相关企业,资本持续追捧。高端研发用试剂产品的制造商与供应商麦克林完成数亿元PreIPO融资,主要用于公司未来厂房的规划建设、研发投入和客户服务;创新型靶点蛋白和GMP原料酶公司恺佧生物完成近2亿元B轮融资,自成立以来4年间已融资4轮;基因核酸药物以及体外诊断上游原材料研发商申基生物分别于3月、4月完成战略融资、A+轮超3亿元融资;生物活性原料、纳米微球和蛋白纯化填料等核心原料研发商博岳生物完成1.5亿元A+轮融资,用于加大在上述三大板块的研发与平台建设投入,大力引进人才以及拓展海外销售渠道。

  生物试剂处于生命科学研究产业链的上游,具有“卖水人”属性,是高壁垒、高附加值、高毛利的成长性赛道。生物试剂品类众多、壁垒高筑,应用场景多样化且横向拓展性强,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基础科研、体外诊断和生物医药等。

  生物试剂是生物医药研发企业、CRO/CDMO企业、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生产中的重要耗材,完整参与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前研究、再到临床研究的生物医药研发全流程,在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病、传染病等疾病的研究中发挥重大价值。

  2022年,以恺佧生物生物为代表的原料端企业完成近2亿元融资,用于细胞和基因治疗以及mRNA疫苗需要的GMP蛋白酶原料。

  体外诊断行业上游核心原材料包括抗原、抗体、诊断酶、引物、探针等生物试剂,是决定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整个IVD原料市场进口依赖程度高、国产份额低。根据Frost&Sullivan,中国2021年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进口产品规模为107亿元,占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的88%;国产产品市场规模为15亿元。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对生物科技产业供应链本地化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对于IVD与生命科学上游原料企业而言,疫情在刺激下游需求增长的同时,也驱动国产企业进入诊断或生物制药供应链体系。以纳微科技为例,根据其最新披露的财务预测,公司2022年度营业收入在6.9亿元-7.2亿元,从2019年度1.3亿元收入至2020年度2.05亿元,纳微科技成功打入生物制药供应链并迎来发展机遇。实际上,目前生命科学上游部分产品国产化率均不超过30%,随着国家政策驱动及国产企业技术实力的不断提高,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和细致及时的售后体验,上游原料进口替代是大势所趋。

  考虑国内市场原料各细分领域国产化率均不超过30%,且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国内厂商居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与国外厂商相比,国内企业仍需底层技术的积累。短期来看,底层技术的积累助力厂商打造平台型公司。长期来看,研发能力、生产体系、渠道和出海能力成为长期增长关键因素。

  考虑生命科学上游自身的产品种类多而杂、用量小,下游科研客户众多的特性,单一产品的市场空间较小。企业根据自身主营业务,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通过自研、参股或并购等方式拓展业务边界,方能打开企业发展空间。回顾默克、丹纳赫、赛多利斯等海外生命科学巨头过往几十年发展成长史,基本都是聚焦主业,通过不断分拆并购的方式,不断扩宽自身能力边界,这或也是国内上游企业未来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

  百花齐放,趋势待发 上游仪器与设备属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包括通用仪器、分析仪器、专用设备、实验安全设备等。国内生命科学上游行业整体起步较晚,企业规模小,涉及相关产品种类繁多,且属于多学科交叉类,行业壁垒高。过去几年,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红利,疫情因素以及近年创新风潮带动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火热发展使得下游需求旺盛,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同时,下游成本控制及新冠催化带来国产替代机遇,国内上游设备的国产化及供应链日益加速是大势所趋。不过,相较于国际企业,目前国内相关厂商整体规模依然较小,且产品稳定性与创新性仍是国内生命科学上游仪器设备厂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此外,生命科学自动化也是大势所趋。 在此背景下,生命科学上游仪器与设备受到资本追捧。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2年,全年上游仪器与设备赛道共19家企业发生20笔融资交易,涉及已披露交易金额近50亿元。

  生物药开发及生产流程主要包括实验室研发、生产与纯化、检测与包装,生产流程又可分为以细胞培养为主的上游和以分离纯化为主的下游。产业链中涉及的设备和耗材众多,其中设备包括生物反应器、层析柱、过滤器、灯检机等;耗材包括培养基、色谱填料、反应袋等,品类繁杂,各细分赛道国内竞争格局各异。

  由于生物制药设备与耗材领域包含许多子类别,每个步骤都需一套专门的解决方案,因此造成行业内的寡头垄断。全球市场长期由Sartorius、Merck KGaA、Danaher(包括公司于2019年收购的GE Biopharma)、Thermo Fisher四大公司垄断,2021年各公司营收分别为34.49亿欧元、196.87亿美元、294.53亿美元、 392.11亿美元。 2022年整个资本市场处于寒冬时期,国内上游仪器与设备厂商各细分领域呈现“百花齐放,蓄势待发”特点,备受资本瞩目。除了金仪盛世这样的反应器厂商完成数亿元融资,利穗科技、汉邦科技、赛谱仪器等分离纯化类厂商先后完成不同级别的融资,中博瑞康、深研生物等细胞制备厂商获得资本青睐,英赛斯逆势完成了三轮累计近1.5亿元的融资。

  短期看,国务院2022年9月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促进消费发挥主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快了国产替代的步伐。长期看,2022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驱动国产仪器自主研发。此外,我国近年来着力扶植“专精特新”企业,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提出: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生命科学上游行业本身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特征,市场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在政策、资本的多重助力下,国内企业只有逐步通过研发和技术创新力争达到国产替代。

  生命科学上游行业产品多而杂,单一产品和分类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我国市场发展起步晚,占全球市场占比仍相对较小。数据显示,目前生命科学上游行业部分产品的国际市场规模基本都是国内市场6倍及以上。目前,国内厂商主要在中低端“内卷”,对于国内企业来说,长期而言,除了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出海拓展市场开启国际化是必然选择,借此打破所处赛道的市场天花板。

  2022年,质谱领域依然活跃。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全年交易数量17起,较2021年增加5起,TOP5融资金额均超2亿元。整体而言,围绕临床质谱的解决方案厂商为主。

  作为临床精准医学和科研分析的必要工具,质谱检测在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分析速度、多指标同时检测等方面有非常强的优势。LC-MS主要被用于新生儿筛查、临床毒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和内分泌检测中,已公认为常规检测方法的有益补充。最新的研究表明,使用Q-TOF质谱平台进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轻链、糖化血红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MALDI-TOF质谱在微生物鉴定中能有效缩短检测流程,降低检测成本,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与国外临床质谱成熟的市场相比,国产质谱近年来持续在临床应用端探索。试剂端,国内诸多厂商主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维生素及激素、治疗药物检测、微生物鉴定等项目持续获证,但具体到商业推广层面,高昂的质谱仪难以推动市场下沉。根据第三方资料,中国临床质谱中期潜在市场300亿元,目前仅占医学检测市场1%不到,远小于美国的15%。对比之下,我国质谱临床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商业模式迭代上,我国临床质谱行业经历了医院自建方法学、LDT模式为主流、IVD模式快速兴起的过程。自2021年6月1日起,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了最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施行,这意味着临床质谱在法律法规层面首次获得了实验室自建项目(LDT)模式的合法身份。2022年,上海等地开始正式落地,在此背景下,临床质谱或迎新机遇。未来,临床质谱将是LDT模式与IVD模式长期并存。

  对于临床市场而言,通过自动化方式简化人工操作是市场趋势,质谱临床市场同样如此。2023年初,罗氏宣告将于2024年推出首款全自动临床质谱系统。

  与此同时,赛默飞却发布消息早已停止了旗下2017年推出的Cascadion SM临床分析仪。按照最初设计,Cascadion SM临床分析仪允许临床实验室运行基于质谱的测定,而无需经过质谱方面专门培训的人员,从而使LC-MS/MS更广泛地可及。显然,从结局来看,借助自动化敲开临床质谱市场的大门暂时未获成功。实际上,早在赛默飞推出Cascadion时,Sciex也曾推出了自动化程度远低于传统的临床分析仪Topaz,但Topaz也未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并于2020年停止。

  对于国内厂商而言,目前除了要面临临床市场应用推广的首要问题,还需面临质谱自动化技术突破下的重重困难。只是, “罗氏向左,赛默飞向右”,无论国内外,试图借助质谱自动化进一步打开临床市场都将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仪器端,目前全球质谱仪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由沃特世、丹纳赫、布鲁克、安捷伦、赛默飞、生物梅里埃、岛津等6家厂商占据全球超过90%的市场份额。国内方面,以聚光科技、瑞莱谱、安益谱、谱秀科技等为代表的质谱仪企业,以及一批从环保行业转型生命科学的质谱仪企业,正在加大马力研发或投资布局三重四级杆等代表高精尖实力的质谱仪。从技术层面,三重四级杆技术是国内厂商进阶成高级玩家的技术分水岭,三重四级杆质谱用于小分子检测,飞行时间质谱用于大分子检测,三重四级杆质谱在所有类型的质谱应用中占比60%以上,飞行时间质谱为5%左右。目前,国内质谱仪市场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国产仪器厂商销售收入普遍不高于1亿元,后续替代空间较大。

  此外,莱伯泰科(688056.SH)在半导体、生物制药领域切入,禾信仪器(688622.SH)、聚光科技(300203.SZ)旗下谱聚医疗开始切入医疗健康等。2022年中,谱聚医疗获得了红杉资本、山东惠远、杭州金械、深圳拓盈等6家财务投资人合计1.85亿元的增资,此外,安益谱、瑞莱谱、毅新博创等均完成了融资,国产质谱仪厂商技术瓶颈突破指日可待。

  继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历经20年迅猛发展后,多组学作为一门处在早期的新兴学科,在2022年热度继续增加。2022年,多组学赛道共有14家企业完成15笔融资交易,多数相对早期。中科新生命、顿慧医疗、西湖欧米分别完成数亿元融资。珞米生命于年内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合计1000万美元,是该赛道内唯一年内融资2笔的企业。

  中心法则是遗传的基础,在中心法则中,RNA处于重要的中央枢纽地位,转录组作为生信科研中的“万金油”,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平快”,是功能基因的研究利器,是利用率最高,最成熟的测序手段,在多组学联合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修饰组学是精准医学领域中的前沿领域之一,涉及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分析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多个交叉学;代谢组是表型的直接体现者,“代谢组+ ”研究模式已经在多个领域广泛使用,成为深入研究科学问题,系统阐释作用机制的利器。不过,与DNA、RNA比较,蛋白质与代谢物生物特性更复杂:不稳定、理化结构多样、分布分散。

  目前,单一组学的检测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是,任何单一靶标都不足以阐明肿瘤复杂的发病机制,因此将多组学整合分析是主流发展趋势,为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实现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多组学又叫集成组学、泛组学和跨组学,旨在整合两个或多个组学数据集,进行数据分析、可视化和解释,以明确某种生物过程的机制。

  从技术落地角度看,目前国内组学公司多为中下游服务提供商及临床应用转化厂商,企业融资阶段相对偏早期,如百趣、西湖欧米等新兴蛋白组学服务提供商集中在A轮,多组学较为成熟的企业如中科新生命完成了B轮融资;而国外主要集中于上游设备、试剂耗材及IT基础设施的研发生产,类似seer、somalogic等卖铲人拥有上游“卡脖子”的核心技术或多组学数据AI转化平台。未来,多组学产业方向仍需在政府政策引导和资本助力共同推动下,促进核心技术型企业快速发展。

  另外,国内蛋白组学先行者景杰生物于2023年1月通过创业板上会申请,自2010年进入蛋白质组学行业以来,公司成为提供涵盖蛋白质“发现”、“验证”以及“检测”的蛋白质组分析整体解决方案的先行者。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统计,公司在2020年中国蛋白质组学科研服务市场中占据最大市场份额25%,2021年收入规模约2.21亿元。

  未来,蛋白质组学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基础科学研究,在临床转化、临床诊断、新药开发、微生物学和植物学中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能。

  实验室自动化,成为2022年最浓墨重彩的关键词。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全年实验室自动化赛道共11家企业发生13笔融资交易,其中镁伽凭借3亿美元的C轮融资位于融资规模第一。除此之外,实验室自动化赛道内共有2家企业于年内进行2轮融资,分别是美华医疗和青元开物。 在生命科学领域,不管是药物研发、疾病检测还是精准诊断治疗,均涉及大量手工操作,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相应的实验操作人员多为高学历人群,不仅成本高昂,且人力短缺。同时,手工操作易产生人为错误,一致性、稳定性、可重复性较低,也难以进行追溯。因此,实验室自动化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在此背景下,国内不少企业在实验室自动化、数字化领域围绕智慧实验室发力,从提高单个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整合多个实验环节的模块式自动化、到自动化智能化实验室,均有所布局。

  实验室自动化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体。实验室自动化设备与软件方面又细分为自动化移液设备、酶标仪、软件与信息、独立机器人、自动化存储与检索系统(ASRS)和其他设备与软件(条形码阅读器、称重平台、卫星模块制冷设备和离心管识别装置等)几大部分内容。对于国内厂商而言,各自切入点略有不同。侧重从硬件端切入的如镁伽、汇像科技、汉赞迪等,也有从软件端切入的如释普科技、青软青之等服务商,后者侧重在数字化。

  实验室自动化即以AI、自动化等技术为核心,包括从核心仪器设备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工作站以及全流程智能超级实验室,最终实现完全无人化的现代实验室。短期看,自动化设备与模块式自动化需求将会持续放量,具有自研技术且能深刻理解应用场景与客户需求的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长期看,完全无人化的全自动智慧型实验室的需求上量尚需时间的检验,目前国内布局此领域的相关厂商,可为未来的竞争打下基础。

  2021年新晋医疗独角兽Benchling在资本市场掀起的热浪---年内累计3亿美元的E、F轮融资后,估值从8.5亿美元直接跃升为61亿美元,迅速让实验室自动化中涉及的智慧化、数字化问题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以ELN、LIMS为基础的相关厂商蜂拥而至。国外,有提供ELN服务的Benchling、从实验室运营和业务角度切入市场的science exchange、专注库存管理和供应链的QUARTZY等企业飞速发展;国内,赛印信息、百奥利盟、斑马鱼、鹰谷信息、明度智慧、青软青之软件等企业专注或包含了ELN业务。

  在智能经济时代背景下,侧重于软件端的企业正在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技术为基石,重塑高度封闭的生命科学实验室领域。

  2022年8月,FDA批准了全球首个基于器官芯片研究获得临床前数据的新药(NCT04658472)进入临床试验,这意味着“类器官芯片”实验首次取代了传统动物实验,并且正式被官方认可。9月底,美国参议院无异议地一致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代化法案(FDA Modernization Act 2.0,S.5002),该法案的目标是取消联邦对新药进行动物试验的强制要求,可能在未来几年大幅减少对实验动物的使用。在此背景下,国内类器官顺势被推上资本的风口。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全年6家类器官企业先后完成融资,其中亿元级别的有3家,即创芯国际、大橡科技和艾玮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类器官企业30家以上,但多数依然在早期探索阶段,离大规模投入临床前研究还存在着距离,也未在国内形成集中化产业集群。

  整体来看,国外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格局,多家公司正在快速的发展,例如AIVITA Biomedical、System1 Biosciences、JangoBio等。但国内还未真正形成竞争市场。

  2022年,国内IVD与生命科学企业上市节奏大幅放缓,全年IPO数量和募资总额双双腰斩。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全年该领域IPO新增上市公司7家(VS2021年21家);涉及募资总额约为94.42亿元(VS2021年250.86亿元),新增上市企业较2020年下降66.67%,募资总额减少62.36%。截至2022年12月底,国内尚有19家企业正排队等待上市,4家已过会,1家提交注册,即生物试剂和生物仪器供应商达科为。

  分板块来看,2022年IVD与生命科学企业聚焦在科创板和港股,分别是5家、2家,2021年对应的分别是13家、3家。相关公司上市后,市场表现平淡。与仪翘神州于2021年顶着“A股最贵新股”称号上市募资近50亿元和纳微科技发行当日超12倍的增长备受资本追捧相比,2022年的IVD与生命科学类上市企业略显平淡,破发频频。仁度生物上市后市值停留在20亿元左右,未有任何涟漪;在2021年备受瞩目的上游原料赛道开始开始回归理性,近岸蛋白和康为世纪纷纷破发上市。值得庆幸的是,华大智造作为华大集团旗下第二家上市公司于2022年9月登陆科创板,发行价格为87.18元/股,市值一度突破500亿元,与生命科学相关产业上游仪器、设备等在一二级市场持续受到资本关注有关。

  对于IVD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公司,特别是诊断类企业,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自2020年新冠以来,核酸产业链相关公司和抗原相关公司业绩都有了“过山车”般的波动,而随着2022年12月新一轮防疫政策的调整,中国诊断企业真正进入了“后疫情时代”,新常态下的诊断企业何去何从,将是2023年的新命题。

  2022年,IVD与生命科学领域港股上市企业仅2家,云康集团和美因基因。港股上市公司在过去两年的疯狂上市和市值上涨后,开始回归理性。市场回调或也是港股上市数下降的原因之一。两家公司登陆港股后市场表现一般。

  兼并重组作为重要手段整合产业资源的方式,与行业成熟度密切关系。 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2年,全球IVD与生命科学领域海内外兼并重组事件为69件,占总数的7.91%,总交易金额达到进90亿美元,占医疗行业整体交易总额的3.97%。实验室仪器设备商赛默飞世尔斥资22.5亿英镑(26亿美元)收购The Binding Site,成为2022年全球IVD与生命科学领域规模最大收购案;其次,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新山资本以24.5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分析仪器提供商珀金埃尔默的部分业务;诊断公司SD Biosensor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SJL Partners联合收购了分子诊断及原料公司Meridian Bioscience,耗资15.3亿美元,位列第三。

  国内方面,与2021年迈瑞斥资42.8亿元收购海肽相比,2022年国内厂商出手略显平淡。 昭衍新药合计斥资18.5亿元现金收购实验模型动物供应商玮美生物、英茂生物,向上游动物模型延伸,两家标的公司所繁育销售的动物,是2022国内医药研发的热门——实验猴,价格曾一度超15万元/只,为抢占实验模型资源,昭衍新药为此付出超高的溢价和成本。而非上市公司多宁生物年内进行了三次并购,其中分别以2.04亿元、1.97亿元的价格收购博进生物50.74%的股权、乐枫生物100%的股权事件进入TOP10,积极布局纯化领域这一新型热门赛道,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 2022年国内IVD与生命科学兼并重组TOP5公司一览:

  截至2022年底,国内IVD与生命科学相关上市公司近百家,然而,从市值角度看,目前国内真正做强做大的企业屈指可数。超过千亿市值的企业仅迈瑞医疗和万泰生物,市值超过500亿元的公司不足5家,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在百来亿元或数十亿元市值徘徊。无论从市值还是营收规模角度,对比罗氏、雅培等MNC企业,国内厂商要走的路还很漫长,而借助兼并重组做强做大的方式依然值得探索。

  过去三年,IVD与生命科学相关厂商,无论是直接受益于疫情还是得益于资本热浪的推动,也无论是技术层面的突破,还是业务层面的快速发展,或许有了很大的不同,甚至根本性的命运改变。2023年,IVD与生命科学企业正式进入“后疫情时代”,当疫情作为最大推动力不在,二级市场相关公司市值开始回归理性,泡沫浮去,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更值得期待。

游戏攻略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游戏攻略:

  • 下一个游戏攻略: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